晒娃被取消哺乳假?一文看懂背后的法律逻辑
“晒娃丢假” 事件详情速览
故事的主人公罗女士,是四川成都某电子商务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在 2021 年,罗女士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 怀孕。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她决定采用母乳喂养,并按照公司规定,认真提交了相关资料,申请了产假以及 1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假。
2022 年 1 月 23 日,罗女士的宝宝顺利出生。然而,初为人母的喜悦还未完全消散,就迎来了一个小插曲。宝宝出生后被检查出黄疸,医生建议暂停母乳喂养两周,以便进行黄疸治疗。在这个特殊时期,罗女士像许多新手妈妈一样,选择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育儿日常,记录下孩子因黄疸暂停母乳喂养的经历。
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没想到,这一分享竟引发了一场职场风波。罗女士所在的公司不知通过何种途径发现了她在社交平台上的晒娃动态,随后,公司以罗女士未提供纯母乳喂养证明为由,要求取消她的哺乳假,并要求她退还休假期间的工资以及公司为其缴纳的社保费用 。面对公司的这一要求,罗女士感到既委屈又无奈,她认为自己已经按照规定提交了申请资料,并且孩子暂停母乳喂养是因为客观的健康原因,并非自己主观意愿,公司的做法不合理也不合法。
法律条文大起底
在这起事件中,涉及到的核心法律条文主要来自《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以及四川省关于纯母乳喂养假的相关政策。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九条明确规定:“对哺乳未满 1 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 1 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 1 个婴儿每天增加 1 小时哺乳时间 。” 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哺乳期女职工的基本权益,确保她们在工作期间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婴儿。
而在四川省,关于纯母乳喂养假也有着明确的政策依据。根据《四川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女职工增加一个月产假,产假视为出勤 。” 同时,四川省卫生厅、劳动厅、妇联、工会在 1997 年印发的《关于确保实行纯母乳喂养的女职工增加一个月产假的通知》(川卫妇发〔1997〕第 004 号)中进一步明确,由爱婴医院负责出具女职工纯母乳喂养产假证明;非爱婴医院不是纯母乳喂养的合格单位不得出具纯母乳喂养产假证明。各单位必须凭爱婴医院出具的纯母乳喂养产假证明才能安排纯母乳喂养的女职工一个月纯母乳喂养产假,享受出勤待遇 。这些规定旨在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保障女职工在生育后能够更好地照顾婴儿,同时也体现了对母婴健康的重视。
公司行为的违法剖析
从法律层面深入剖析,公司取消罗女士哺乳假的行为存在明显的违法之处。
首先,从法律的明确规定来看,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还是四川省关于纯母乳喂养假的相关政策,都赋予了女职工在符合条件下享受哺乳假的权利。罗女士按照公司规定提交了申请资料,并且医院也出具了建议休母乳喂养假的证明,她完全满足享受纯母乳喂养假的法定条件。公司以罗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内容为由,要求取消其哺乳假,这一行为与法律的规定背道而驰。公司不能因为员工在私人社交平台上的个人分享,就擅自剥夺其依法享有的权益。
其次,从劳动合同的角度分析,员工的休假安排是劳动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罗女士按照规定申请哺乳假并获得批准后,这一休假安排就成为了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公司若要取消罗女士的哺乳假,必须与罗女士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且需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变更。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公司并未与罗女士进行任何协商,就单方面决定取消其哺乳假,这显然违反了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定程序,侵犯了罗女士的合法权益。
再者,公司要求罗女士退还休假期间的工资以及公司为其缴纳的社保费用,这一做法同样缺乏法律依据。罗女士享受哺乳假是基于法律规定和公司的批准,她在休假期间的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公司在没有任何合法理由的情况下,要求罗女士退还工资和社保费用,这不仅损害了罗女士的经济利益,也违背了法律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宗旨。
职场女性如何维权
倘若你是职场女性,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一定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维权步骤和建议:
- 保留证据:证据是维权的关键,务必妥善保留与争议相关的一切证据。比如,罗女士应保留好孩子的出生证明、医院出具的建议休母乳喂养假的证明、申请哺乳假时提交的资料以及公司批准的相关记录,这些都能直接证明她符合享受哺乳假的条件。她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育儿经历的截图也很重要,可证明公司获取信息的来源,以及公司取消哺乳假的不合理性。此外,与公司沟通的邮件、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都可能成为有力的证据。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养成保留工作相关文件和记录的习惯,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提供。
- 内部协商调解:在发现权益受到侵害后,首先尝试与公司进行友好协商。可以通过书面形式,如邮件或正式的沟通函,向公司阐述自己的权益主张,并要求公司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如果公司内部设有劳动调解委员会,也可以向其申请调解。在协商和调解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和理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同时也要倾听公司的意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申请劳动仲裁:若协商和调解无果,接下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时,需要提交仲裁申请书,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仲裁申请书应详细说明争议的事实、理由以及自己的仲裁请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在受理后,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决。仲裁过程中,要积极配合仲裁机构的工作,按时参加庭审,提供准确的证据和陈述。
- 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对仲裁裁决结果不满意,还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过程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准备充分的证据和法律依据。在这个阶段,建议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和代理服务,提高胜诉的几率。
正文到此结束
- 本文标签: 企业法务 公司责任
- 本文链接: http://www.hejicheng.cn/article/19908
- 版权声明: 本文由深圳何继成律师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