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马拉松“野鸳鸯”事件:隐私权与道德的双重审视
事件回顾:马拉松上的意外 “走红”

江苏马拉松赛图片:来源网络
3 月 23 日,江苏无锡马拉松赛场热闹非凡,3.5 万名选手齐聚,准备在这场体育盛会中一展风采。一位参赛选手像往常一样拍摄自己的赛前状态,记录参赛的美好时刻,一句简单的 “上午好”,开启了这段意外的视频记录。
然而,视频中的亮点并非拍摄者本人,而是他身后一对举止亲密的男女。起初,男子右手自然地搭在女子肩膀上,两人姿态亲昵,充满爱意。但当察觉到镜头时,他们的反应异常迅速且引人注目。男子如触电般瞬间抽回手,侧身闪躲,试图避开镜头;女子则迅速低下头,像是要将自己隐藏起来,这一系列躲避动作,瞬间点燃了网友的好奇心 。

马拉松走红男女举止亲密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越来越多的细节被网友捕捉。在后续的马拉松视频中,两人不仅牵手冲线,男子还贴心地将自己的帽子给女生戴上,亲密程度可见一斑。但两人明显的年龄差距,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和无端猜测,有人甚至直接留言称 “这指定有点啥情况,八成是婚外情”。

网络图片评价截图来源:网络
更离谱的是,有神通广大的网友开始 “人肉搜索”,试图扒出两人的身份。甚至有人将视频中的男子与远光软件名誉董事长陈利浩联系起来。

马拉松走红男子与陈利浩对比图来源:网络
3 月 24 日晚间,远光软件不得不发布澄清声明,称陈利浩前几日均在广东履行公司公务,与视频中的男子毫无关系。
更有甚者,有网友将咸阳消防的张蕾开会时照片与马拉松女子照片进行比对,认为是同一人。

马拉松走红女子与张蕾对比图:来源网络
拍摄者面对舆论的发酵,不堪其扰,最终选择隐藏原视频,并表示 “希望大家不要再继续讨论这件事情,已意识到了自己对别人造成的困扰”。但网络上的讨论并未就此平息,“马拉松野鸳鸯” 事件持续占据热搜,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
隐私权的法律剖析
在这场风波中,隐私权成为核心争议点。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也指出,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禁止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
从法律条文看,拍摄者将带有他人亲密举动的视频发布到网络,确实有侵犯隐私权的嫌疑。但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发生在马拉松赛场这一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中,个人的隐私权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人们在公共场所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开性。例如,在一些大型体育赛事、演唱会等场合,观众和参与者被拍摄并出现在公共画面中,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公共场所就没有隐私权可言,对于那些明显具有私密性质的行为,即便发生在公共场所,也应受到法律保护。
在马拉松赛场这样的环境下,拍摄者如果是无意捕捉到这对男女的亲密画面,且视频并非以聚焦他们的私密行为为主要内容,更多是记录赛事整体氛围,那么其行为可能不构成侵权。然而,当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传播,网友对这对男女进行无端猜测和 “人肉搜索” 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公众记录范畴,对当事人的私人生活安宁造成了严重侵扰,涉嫌侵犯隐私权。
道德层面的考量
从伦理道德角度看,公众对 “野鸳鸯” 事件的反应强烈,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维护。婚姻忠诚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一旦出现违背这一准则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公众的谴责 。在此次事件中,网友们仅凭男女的亲密举动和躲避镜头的行为,就判定他们是 “野鸳鸯”,进行道德审判,这种做法虽有维护道德秩序的初衷,但过于草率。
在网络舆论中,道德审判呈现出一种 “群体极化” 现象。众多网友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便加入声讨大军,使得道德审判的声音不断放大,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种道德审判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意义,它能对不道德行为起到警示作用,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但当道德审判演变为网络暴力,对当事人进行 “人肉搜索”、恶意揣测和辱骂时,就逾越了道德的界限,变成了一种伤害他人的工具 。例如在 “江歌案” 中,对刘鑫的道德审判就曾演变成网络暴力,给刘鑫及其家人带来巨大伤害 。
公众在进行道德评判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就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两人存在不正当关系时,肆意传播猜测和谣言,不仅伤害了当事人,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 。
总结与思考
无锡马拉松 “野鸳鸯” 事件,从最初的一段无心拍摄的视频,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舆论风暴,其中涉及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从法律角度看,虽然在公共场所个人隐私权有所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侵犯他人隐私。无论是拍摄者还是传播者,都应在法律框架内行事,避免因不当行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一旦越过法律红线,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从道德层面讲,公众在面对此类事件时,要保持理性和克制,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就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道德也不应成为肆意攻击他人的工具 。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应提高道德素养,尊重他人隐私和名誉,避免参与网络暴力,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 。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我们要学会在享受信息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尊重他人的隐私与权益,让网络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平台,而非伤害他人的武器 。
正文到此结束
- 本文标签: 民事侵权 法律顾问
- 本文链接: http://www.hejicheng.cn/article/19937
- 版权声明: 本文由深圳何继成律师原创发布,转载请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